随着社会数字化的发展,手机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。截至2023年4月,中国手机用户超17亿,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9.8%。尽管手机带来了便利,但问题性手机使用也愈发令人担忧。临床研究发现青少年非常容易产生问题性手机使用,并深受其害。因此,进一步深入探究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的成因十分必要。
社交焦虑是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常见共病因素,但两者之间的内部关联尚未得到充分探讨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崔丽娟教授课题组对3,294名高中生进行了两个时间点的追踪调查,就问题性手机使用与社交焦虑的网络特性进行了研究。
首先,研究分别对问题性手机使用、社交焦虑的单独网络及两者的联合网络进行了分析,发现“失控性”是问题性手机使用的核心症状,“消极评价恐惧”是社交焦虑的核心症状。“戒断性”作为连接两个网络的桥梁,将个体置于两者共病的风险之中。这些症状在单独网络或联合网络内具有相对重要性,针对它们进行干预,或可使整个网络发生较大改变。
其次,考虑到网络的动态发展以及性别角色在青少年期的突出作用,研究对不同时间、不同性别的网络进行了比较,以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应用建议。结果发现,相较于T1,在T2时社交焦虑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的“渴求性”、“失控性”和“产生消极后果”等节点的关联变强;相较于女生,男生在社交焦虑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的“产生消极后果”节点的关联更强;相较于男生,女生在社交焦虑的“消极评价恐惧”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的“失控性”节点的关联更强。


该研究近期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Addictive Behaviors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李爽、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专任副研究员冯宁宁为共同第一作者,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崔丽娟教授为通讯作者。该研究受国社科重大基金项目(19ZDA357)支持。
Li, S., Feng, N., & Cui, L.* (2024). Network analysis of social anxiety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in Chinese adolescents: A longitudinal study. Addictive Behaviors, 155. doi:10.1016/j.addbeh.2024.108026